如果说,高考是一场准备充分的战役,那么报志愿这件事,对很多考生来说,或多或少都有些临急抱佛脚的意味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上考场之前难以分心考虑,放榜之前无法过多计划,真正能为“未来去哪儿”谋划一番的时间,其实也就这几天。
时间紧、任务重、选择多,选专业犹如开盲盒,每个没有充分计划的选择都要赌人品,想吃后悔药的人每年都如过江之鲫。
时间紧、任务重、选专业犹如开盲盒。(图/《小欢喜》)
最近,#选专业到底是不是开盲盒#又与时俱进地被热烈讨论了起来。要知道,在过去几年间,从#选专业对人生的影响有多大#、#选专业和选学校哪个更重要#到#选专业时被父母干涉怎么办#,这些每年都要吵一次的话题在微博上的阅读量已经达到了7亿+,类似的话题仍然层出不穷。
从80后的求学路到如今为人父母操心自己的孩子,这些问题就是现实版的“我是谁”“我从哪里来”“我到哪里去”,成为了人生终极问题的具象化。
显然,每个人憧憬的未来都不尽相同,但当下的社会形势比以往要更加复杂,高考竞争激烈、就业形势紧张、产业变化迅速……
对于考生来说,一份稍显“正确”的专业指引在今天尤为重要。
高考竞争激烈,专业指引尤为重要。(图/《你好,旧时光》)
一、那些年开过的专业“盲盒”,让多少人悔青了肠子
毫无疑问,高考是一张关于未来的入场券,但让考生们挠破头的“志愿时刻”,却是一个潜在风险相当捉摸不定的盲盒。
在关乎未来的选择面前,人人都盼着成为时代的幸运儿。然而,站在风口的猪能起飞,那头“幸运的猪”却从来都是极少数。
无论什么样的专业,总有很多的人从入学开始,便打定了日后转行的主意。
区区四年,自然没法锁死一个人的未来,但如果可以从头再开,没有人会愿意将宝贵的四年“错付”,不过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罢了。
没错,每个人对未来的想象不尽相同。有人觉得学校至上,挤上一本比什么都强;有人觉得专业是一辈子的事情,选准一个未来就业无忧的专业,比勉强挤上985的末班车要更实际。
但世人眼中的香饽饽,也可能会被过来人摇头劝退。
三年前,有媒体就曾基于微博相关热门话题的讨论,从词频梳理出网友眼中容易让人后悔的专业——有些出人意料的是,医学这样一个前景无限的专业,竟以“断崖式”领先的姿态荣登榜首,榜上有名的还包括以稳定著称的教育和会计,“在工地上班”的工程类、越来越卷的计算机以及就业老大难的生物专业,不一而足。
无独有偶,同样有相关调查指出,曾经冷门、小众和缺乏“钱途”的博物馆学、考古学和历史学,却在这几年重新成为考生的宠儿,有能力和勇气为热爱买单的年轻人,在这个时代并不少。
可以说,随着00后日渐长大,新一代和老一辈之间的代沟,也在选专业这件事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当然,除了遥不可及的理想,今年的1291万考生,还得掂量同届之间远超以往的竞争,随之而来的学历含金量缩水,以及未来几年走向未明的就业形势。
考研已经比高考还卷,要不要选一个考研前景更好的专业?AI时代降临,哪些专业可能会被取代?
以上种种问题,其实都很难靠一本厚厚的报考指南解决。
二、适合你的,才是最好的
前段时间,演员陈都灵回母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打卡的照片,引发了不少路人围观。很多人知道,这位前南航校花是真正的学霸,曾以621分的高分考入南航“飞行器制造工程”专业。
在陈都灵入学10年后,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2级的本科新生中,男女生仍然维持在3:1这样一个相当悬殊的比例,有不少学院的男生比例都超过了八成。
对于自小学习音乐的陈都灵来说,选择理科在当时就是一个挑战刻板印象的结果。
在接受CCTV6采访时,陈都灵也曾透露过当初“弃艺从理”的原因,“当时有老师觉得女生学理科不太行,我就不太服气,特别想证明给他看”。
对陈都灵来说,选择理科是挑战刻板印象的结果。(图/《中国电影报道》视频截图)
说到底,从茫茫大海中,“捞”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路,从来都是个技术活。而我们身边总是充斥着各种似是而非的迷雾,左右我们的判断。
试问:
有多少女孩在高中时,便被长辈频繁灌输过一个相似的人生模型:文科-师范-老师-结婚生子?
高中文理分科的性别失衡,是因为男女之间普遍的不同追求,还是来自性别差异的刻板印象?
又有多少人在湖南女孩钟芳蓉考上北大时,指责一个留守儿童不应该选择缺乏钱途的考古专业,寒门学子应该有更“懂事”的觉悟。
在聒噪的噪音面前,唯有掌握充分的、正确的、真实的信息,你才有把握跳出既定的偏见和观念,找到那个更符合个人兴趣和期望的选择。
事实上,作为标准的互联网原住民,00后消弭信息差的能力本就比上一辈要强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