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,天南地北、城市乡村,浓郁的年味扑面而来。春节假期,各地群众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,神州大地文化市场繁荣兴旺、信心提振、消费回暖,癸卯春节的浓浓年味勾勒出一幅幅欣欣向荣的时代新图景。中国文化报记者深入基层,记录创新和发展,见证奋斗和喜悦,也有着自己深深的感悟。
(相关资料图)
▲ 游客体验冰天雪地中的新年 张建友 摄
1月18日,距春节还有3天,记者来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吉兴乡红升村腰窝棚屯,只见家家户户门前及村路两侧的路灯杆上都悬挂着节日灯笼、穿插着彩旗和宣传条幅,一派喜庆祥和的节日景象。
正在舞台上调试演出设备的吉兴乡文化站站长王向东告诉记者,马上要在这里举办吉兴乡第三届农民灯火文化节,其间还设计推出书法进乡村、剪纸进乡村、诗词进乡村、歌舞进乡村等十大板块活动内容,让传统文化在新年里唱主角。
上午9时,走进村民李志明家,满屋子的人。木兰县书法家协会的蒋墨、于海峰等挥毫泼墨,不停地为村民写着春联、福字及“出门见喜”等吉祥话。蒋墨说:“只要村民张口,我们就一定服务到位。”村民李龙拿到刚写好的春联高兴地说:“现写的春联不知要比买的好上多少倍,就喜欢这种纸墨香,有文化味,也有年味。”
记者来到在潘大姐家举行的剪纸活动现场,木兰县剪纸协会的伍献玲、展恩美等骨干正在为村民分发玉兔迎春、玉兔送福等剪纸作品。之后,她们一边为村民剪窗花,一边讲解起本地剪纸的历史及剪纸技巧,使活动现场成了一个小型剪纸培训会。在她们的耐心指导下,许多前来看热闹的村民还真剪出了漂亮窗花,爱不释手,还相互炫耀起来。
出了潘大姐的家,记者走在挂满灯笼的主路上,看见许多村民正站在写有百首诗词的展示板前观看,有的人还带着孩子大声朗诵起来。这些由木兰县本土诗人创作的讴歌、赞美家乡的诗词作品,不但为此次灯火文化节增添了亮色,更激励着广大村民在乡村振兴中鼓足干劲。
木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郭胜利说,通过举办此次灯火文化节,弘扬传统文化、传递文明新风,推动提升百姓素养,营造和谐喜庆的节日氛围。
据了解,腰窝棚屯的灯火文化已有百年历史。百年前,有赵姓兄弟逃荒至此,搭起窝棚过起农耕生活。逢年过节,他们就用红纸、柳条扎起灯笼挂在门前,增加喜庆气氛。此后随着村民不断增多,这里家家户户的红灯笼便成了腰窝棚新春佳节的重要标识。
夜幕降临,各家各户的灯火陆续亮起,加上灯火节的活动装饰,2000多盏彩灯构成了一个缤纷的世界,把腰窝棚装扮得绚丽美妙。这时,秧歌进乡村活动在锣鼓声中隆重登场,来自吉兴乡的几百名秧歌队员穿着鲜艳的服装,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,扭出了山村里的传统年味。
▲ 游客们在开心地欣赏彩灯 木兰县吉兴乡综合文化站供图
满屯灯火亮,处处闻歌声,400多米长的村主路上人潮涌动。随着吉兴乡党委书记孟凡军宣布“吉兴乡第三届农民灯火文化节开幕”,礼花满天,鼓声如雷,掌声阵阵。周边乡镇村屯、市地县区的游客也早就闻讯前来,赏灯火、品年味儿。来自通河县的游客刘先生说:“早听说腰窝棚的灯火有名,没想到这样震撼,开眼界了!”
近年来,灯火文化节的推出让头脑活络的村民看到了商机,农家院、特色民宿等在当地相继冒出,村民还借助灯火文化节的品牌力量和网络宣传,把当地种植的优质大米卖到了全国各地。
吉兴乡乡长赵玉涛说,灯火文化节的举办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:村民赵海云在自家宽敞的院子里铺上了红地毯,成为灯火文化节的主会场;村民赵福生想了许多把灯火文化节办亮办美的点子;一些村民还对秧歌舞进行了动作创新……
夜已深,腰窝棚还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,村民有的用冰爬犁拉着小孩玩耍,有的聚在冰天雪地里放鞭炮,有的在灯火下猜灯谜……勾勒出一幅年味十足的乡村美景。大家都说,这才是春节该有的模样。
王向东说,灯火文化节将一直持续到元宵节,除了每晚推出秧歌展演、年货大集等活动,还将重点推出农民歌手展演、农民大联欢等活动,希望广大村民及游客能在歌红舞热中度过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新年。
记者手记
走进腰窝棚屯,可以充分感受到剪纸、书法、秧歌等传统文化在当地有着肥沃的生长“土壤”。作为基层文化服务阵地的吉兴乡文化站,积极发挥服务、引导作用,通过打造农民秧歌大赛、农民书法大赛、农民器乐大赛、农民戏曲大赛等群文活动,在繁荣乡村文化的同时,推动了传统文化落地生根。
广袤的黑土地上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。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第一个春节,也是用文化软实力为人们鼓劲加油的重要时刻。吉兴乡把传统文化作为乡村复苏发展的重要动力,隆重推出灯火文化节,让广大群众在继承传统文化、弘扬文明乡风的同时,铆足干劲、树立信心,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。
2023年1月30日《中国文化报》
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
《黑龙江省木兰县吉兴乡:在缤纷灯火中感受年味》
责编:陈晓悦